> 合并同类项 > 听了“合并同类项”之后

听了“合并同类项”之后

听了“合并同类项”之后

青峰县大柳乡第一初级中学段跃杰

今天听了一节七年级数学课“合并同类项”。这个类是一个应用类,重点是理解类似物品的概念。这门课的重点是有效理解和辨析概念,难点是利用相似项的规律进行相关计算。教师对教学目标的设定和重点难点的把握基本到位,但导师制案例的总体构思有待商榷。[阅读后:www.64FOOT.com]

首先,辅导计划上的练习不科学。教程案例与教材对比后,原教程案例中的练习大多是教材中的例子,学生可以根据教材复制教程案例的答案。这份没有任何修改的文案不利于学生的思维和训练。但是,如果学生在自主学习课本后,在辅导计划上展示类似的练习,效果就会大相径庭。至少学生需要动脑思考。

其次,对概念的分析和辨析不够。数学概念本身的表达是抽象的,概念的推导现在提倡“学生自我体验和总结”。老师做了一个很成功的演绎,但是概念形成后的进一步辨析缺乏力度。对“同一个字母,同一个字母的同一个索引”,“与字母顺序无关,与公式系数无关”的强调不够,也没有相应的练习巩固,这是非常错误的一点。如果学生对概念没有准确的把握,他们就不能成功地通过后续的申请。

第三,具体计算中特殊问题的预测不到位。在具体操作中,如果组合结果系数为正负1或0,则应省略或丢弃此项。而老师看似简单的问题,七年级学生却无法有效掌握,导致后期实践中大量出现系统加减1或0的术语。显然,造成这种常识性错误的主要原因是教师对特殊问题的预测不到位。

第四,数学课要尽量避免纯文字的理论小组讨论。这堂课的活动之一是“在合并同类项后得到的项目的系数、字母、字母索引与合并前相似项目的系数、字母、字母索引有什么关系?”这种阅读存在一些尴尬的理论问题,学生不可能探究任何东西,甚至已经知道的“合并”规则也会因为思考这个问题而变得模糊。当然这个问题本身的设计还是不错的。关键是老师要引导好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从练习前后的变化中总结规律,而不是在问题的基础上讨论问题。

当然,老师的教学态度自然大方,语言清晰准确,教学基本功扎实,对待学生很全面,几乎关注每一个学生。但是我们的课堂并不要求老师心中有学生,爱学生,还要设计好课堂,把课堂进行好,让学生在感受到老师深深的爱的同时,感受到知识的魅力和无穷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