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调音师”,感觉1000字。
这部电影是最“惊心动魄”的,看这样一部情节紧凑,跌宕起伏的电影,要喊“爽”。拼图般的剧情设定和主人公的几次逃亡,注定了这部电影在影院的巨大成功,也再次向我们展示了印度宝莱坞的稳定输出水平。
“调音师”在编剧和改编层面有很多争议,所以我还是想表达一下这个故事产生的一些感受。它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主角的非正面设定。男人装逼盲人诈骗廉租房,最后和医生合伙卖别人的器官是不可取的。当然,由于不可避免的“主角代入感”,我们在看电影的时候,情绪会向主角倾斜,而在影片的结尾,关于那个继续冒充盲人的男人的解说——他准确地踢到了人行道上的罐头,像棒棒糖一样,让我陷入了恐惧。这是一个完全“黑化”的故事,几乎每个人都对自己产生了极大的倾向利益。只有明星住处隔壁的老太太试图宣扬真相,但她被“计划好要死了”。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对明星妻子的批评,但故事中大部分道德的破坏却清晰地告诉了观众导演的创作意图,这也是本片相对于原著的亮点。
我们都有自己的个人利益需要维护。在极端社会主义中,“个人利益意味着集体利益”是不可取的,像原始森林里的野兽一样互相不信任,互相攻击的个人主义也是不可取的。从杀害证人到逃脱抓捕,从冒充盲人到骗取优待,再到为了自己的利益偷窥他人隐私,影片向我们展示了许多越界的、不利于社会健康发展的行为。这样一来,我们可以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去指责这些罪人,但如果你是车内的英雄,而车后备箱里装的是谋杀你、蒙蔽你的魔鬼,你还会坚持你在日常生活中唱的道德标准吗?我公开承认我会动摇。法律总是惩罚罪犯,而不是暴力;我们自己的利益损坏了,我们一直希望对方平摊甚至双倍赔偿。我们谁都逃脱不了自己天性的束缚,只能尽可能克制。作业没交的时候,要不要让课代表少记住你的名字?当你站在饭堂长龙的尾部时,你前面的一个朋友正在向你招手;当你晚上学习的时候,你突然有说话的冲动...我们对个人欲望的克制和斗争从未停止。从吃血喝血的时代到未来,满足欲望的需要促进了社会发展,但是无节制的放纵会毒害我们自己。有一次我和父母坐火车,他们坐在一个空座位上,让我也这么做。我站在终点,虽然腿疼,但得到了道德上的满足。研究表明,人做超出道德标准的好事是为了满足自己;社会道德和法律规范的形成是相关的,其根本目的是确保它们各自之间的平衡利益。
所以我想说“请互相尊重利益”,这和“请遵守道德规范”“不要违法”是一致的。贪利的人都是“瞎子”。走在黑暗中难免会伤到自己,撞到别人。当然,你不应该组成“利益小组”。联盟互相尊重利益,刀尖朝外。这是一个“更高的境界”。片中的警长和他的情人就是这种组织的雏形。男主和土居二人的决裂,司机的死亡,都是导演告诉我们“不要这样”的直接表现。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结尾“肾就是一切”的讽刺和暗示性表达,使得影片的意图上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路边的树,像肾脏,有一种强烈的象征主义传达的艺术氛围。由于以戏剧和情节为特征的商业化倾向,电影在叙事上缺乏严谨理性的表达,这可能成为其冲击艺术奖、豆瓣评分等“线上奖项”的障碍。但这确实是一个“大众爱听、爱听”的文化产品,在众多商业电影中,“调音师”也是最好的。
作文题目:贪利者皆“盲”——评“调音师”
作者:张天洲,高三23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