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 > 对曹金卿“黄河边的中国”的思考

对曹金卿“黄河边的中国”的思考

1.黄河边的中国读书笔记

95年的时候,离现在还挺远的。如果不是看了“黄河边的中国”这本书,我也不会想回忆1995年的人事变动。

1995年,上海某大学教授曹金清决定到河南农村进行调查,并在河南多个乡镇、县市进行了调查。经过调查,这样一本书被编辑出版了。我用了大概一个月的空闲时间看完这本厚厚的书,又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写出了这样的读后感。我从来不喜欢写关于读书的东西,虽然我经常读完一本书会有一些感触。已经一个月没看完这么一本资料和事实丰富的书了。具体的人、时间、地点、数据、事件等等都已经很模糊了,但这正是我想要的。在所有细节都已经模糊的情况下,我可以从整体上把握这本书的内涵。

问我这本书写的是什么,一句话,作者1995年在河南一些地方的考察记录。我在支农的时候做过调研,也负责记录支农活动的全过程。所以我总是把书中描述的研究过程和自己当时的经历结合起来,相互比较。当然,和一个学者的工作相比,我们做的事情非常简单粗暴,得到的信息非常少。但是,也有相似之处。

作者的研究是通过层层网络进入农村几天,与村民聊天,然后收集记录他觉得有用的信息。此外,他还利用一些人际关系、讲座和报告与乡、县、村各级官员交谈,了解情况。在考察过程中,他发现1995年的中原村落与古代或封建社会的村落惊人地相似。虽然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主要体现在衣食住行方面),但1995年中原人民要交重税,与村干部的关系依然紧张,思想也同样封闭落后。他们最讨厌的是官员的腐败。所以有时候,作者有一种不知所措的感觉,无论何时何地。

在调查过程中,笔者发现,村庄就像一些官员的封闭田地,外人很难进入,更不用说获得一些事实了。因此,作者不时发现在自己的国家很难进行学术研究。这是一个不应该出现的现象,却又无可奈何。所以作者要做这样的研究,只能通过层层关系进入研究现场;而且研究过程也要慎重,怕侵犯了某些人的利益。

我不是很清楚作者研究的目的。但他在书中反复论述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批判一些学者只埋头研究,不进行实践研究的学术方法。笔者也意识到当时国内没有系统的理论来指导这类调查,直接套用国外的理论有些牵强。理论的总结需要实践的支撑,所以他要实践;然而,实践应该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但我国在这一领域还没有系统的理论...他不得不在这种矛盾下实践,也许他暗自觉得,如果能在实践之后总结出一套有用的理论,那将是这次实践之后最大的收获。我觉得,其实在调查的时候,作者也跟我们支持农业的时候有类似的想法,就是他不是很清楚这么做的意义,只是觉得做了总比不做好。中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当地人民的生活状况吸引了很多人。像作者这样的人会想看看我们的母亲河现在怎么样;过去母亲河哺育的地区人们是怎么生活的,现在又是怎么生活的...他写了一本书,但书里只记录了他的调查和调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他不知道这样的书会被谁看,会不会对决策者的行为产生一些影响。只是基于一种知性意识,他去研究,去记录,去思考,去反思。就像我们支持农业的活动一样。我们一直不知道自己指的是什么,只是去体验,去实践,去发现,去关注。

从目前来看,作者选择的时间,1995年,可以说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时间。1995年可以说是社会各方面发生更深更广变化的转折点。看的时候回忆起95年的春节,我们家从广西搬回福建老家;1995年,我们还住在土坯瓦的房子里,一大家子住在一起;95年,周末我们去山上拾柴;95年,房子门口的土路被雨水冲走,坑坑洼洼,泥泞不堪;1995年,村里几乎没有工厂,没有路灯;95年,村里的小学和私房一样古老,下雨天还会下雨;1995年,镇上只有一所中学,17个村的孩子到同一个地方上中学;95年,我们的同学基本不只是孩子……95年,他们就在东南沿海的老家,就像中原的很多乡镇一样。然而,在1995年、1996年和1997年之后,中国社会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发生了变化。就我的家乡而言,水泥路的铺设,路灯的增设,小房子的拔地而起,中小学的重建,各种民营工厂的兴起,以柴代煤……这几年,整个小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所以在阅读“黄河边的中国”的过程中,我一直很好奇,作者去过的地方后来怎么样了?变化有我家乡大吗?可以说,95年记录的情况对我们来说几乎就是上一代的感觉,那种生活只存在于我们模糊的童年记忆和书页里。仅在十年前,社会变化是惊人的。但不知道1995年那些似乎还生活在封建社会中原的人,他们的生活发生了多少变化。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

书中还记载了几个特殊村落的“崛起史”,包括南街村等“四朵金花”。这些村庄的特别之处在于,它们通过一个有事业心、有能力的领导者把全村的人团结起来,共同选择一种特殊的发展模式,在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下发展经济,取得令人印象深刻的成绩,这是全村共有的,令人羡慕的。虽然他们有不同的发展方式,但共同点是,村庄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人的能力和他们的名声带来的积极影响。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这样的村庄经济确实崛起了,人们的生活确实比周围的村庄好得多。但他们的模式是无法复制的,因为不是每个地方都有这么优秀的领导。然而,他们对领导人的高度依赖令人担忧。一旦他们的领导人下台,村庄能否在原有的轨道上正常、健康、持续地发展?

作为支农队的一员,看这类书的初衷是为了提高自己对农村现状的认识,希望能找到可以借鉴的地方。但是书中的信息可以说是非常陈旧,与我们想了解的农村现状相去甚远;我们可以借鉴的是,作者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在研究方法上是自觉灵活的,在研究上是慎重的,是特别重视的,是对研究成果进行思考和总结的。想要提升自己,光看这样的书是绝对不够的。你得看一些类似题材的书,通过对比提升自己。

2.黄河边的中国读完

前段时间在老师的推荐下,我找到了“黄河边的中国”,花了大概三个星期看完了整本书。看完之后,不由得感慨万千。

一开始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翻上一页,发现一段话是这样的:“这本书很好,以后会传给你的。不要因为它字数多就排斥它。”看到这个评论,我隐约觉得选这本书是对的。接下来看的时候,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观点、内容、分析和思考。

1996年,《黄河边的中国》以日记的形式由两次进入中原并借助其“亲友网”对河南农村进行实地考察的上海学者曹金卿撰写。这本书主要是站在观察转型过程中的中国社会的立场,包括“自下而上看”和“由内而外看”。什么是“内外”“上下”?所谓“外”是西方社会科学的理论和范畴;所谓“内在”,即中国自身的历史和现实,特别是指人们头脑中仍然活跃的习惯和行为的强烈传统;所谓“上层”是指中央政府,是指传递和执行中央政府现代化政策的整个行政系统。所谓“下层”,是指与公共领域相对应的社会领域,特别是广大农民、农业和农村社会。所以,“由内而外”和“由下而上”才是中国社会,尤其是中国农村社会在“官方语言”和“目标语言”指导下的实际变化过程。

\"黄河边的中国\"主要涉及中国社会在指导下的实际变化过程,尤其是中国农村社会。一方面关注面很广;另一方面,它反映了1995年前后河南农村的一些情况和问题。虽然1995年,离现在还是挺远的。但书中发现的一些问题以及对这些问题的反思,对今天来说意义重大,让人深刻醒悟。

1.三种语言的问题。书上说,现在中国好像有三套语言:一、媒体普通话空。第二,校园讲义没有基础。这套从西方引进的学术语言,在中国之地找不到自己的意义,成为漂浮在知识分子表层思维和语言中的浮萍。第三,民间语言,尤其是宴席语言,反映了不断变化的社会事实和社会情感,语言生动活泼,充满活力。

2.单位产量增加的原因。作者认为,如果只看农村经济,可以说50年来取得了重要进展,单位产出比50年增加了三至五倍甚至更多。大规模的农业水利基础设施、种子改良以及化肥、农药等技术的推广是大幅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关键因素。由于单位面积产量的增加,我国这个仅占世界耕地7%的国家,可以养活世界22%的人口。

3.mainland China医院之间的差距。书上说,医院的收入主要靠大量的公费医疗,其次是附近农民的自费医疗。现在开封的国企大多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根本无力支付员工的医疗费用。很多农民抬着病人治病,一听说这么高的医药费就吓得不敢抬病人回去。近年来,来医院治疗的人数急剧下降,各医院都出现了“抢病人”的现象:引进一个有支付能力的病人,医院就给一定的回扣。

4.村干部素质下降了。书上说村支书直接面对几百个农民,很多得罪村民的事情都要求他去做。没有一个强大家庭的支持,你什么都做不了。因为没有人会听他的,他可能会输掉村里的选举。现在改革开放,农民自由了,村里有本事的人出去想各种办法赚钱。他们只是不想做这种吃力不讨好的家务。没有能力的人,想做也做不到。乡镇政府为了开展各种农村工作,只能找那些想干,有能力干村支书、村长的。在目前的情况下,想要谋求这个职位的人往往有谋求私利的动机,而有能力的人往往有一大批强势家庭的支持。这样,村干部就经常结伙,欺压弱者,腐化堕落。也就是说,村委会层面宗族地痞的可能性很大。当然,成为族人、地痞的村委会很少,但苗头已经出现。\"

其中,书中还涉及到对中国农村农民基本特征的理解。

5.小农经济的特点。作者的结论是,首先,每个农民主要与土地交换。也就是说,以家庭劳动力和承包土地为基础的自给自足的经济仍然占有很大的比重。在人均耕地不足一亩的村庄,每个农民的农业经济的主要目的是粮食自给。另一种是血缘情感维系的人情非市场交换。虽然农民在经营自己的小农场的过程中尽量做到自给自足,但总有一些事情是单户解决不了的,这也是为什么农民要维持和巩固一个亲友网络的原因。他们利用人际关系和互惠来维持非市场的商品和服务交换网络。第三,农民与市场的关系。传统农民只有与周边市场交换的经验,从来没有与国内大市场交换的经验。因为农民交流经验的规模太小,能提供给市场的商品量很少,进入国内市场的成本太高。因此,管理分散、决策独立的农民根本无法与大市场对接。.....第四,农民与地方政府的关系。农民,自主决策的农民根本无法与大市场接轨。.....第四,农民与地方政府的关系。农民的基本特点是不能在自身利益的基础上通过平等协商形成共同利益,缺乏共同利益意识,不可能通过平等协商建立共同的合作组织,不可能通过有约束力的章程和领导来解决共同事务。在谈到一些关于时政和地域性的问题时,作者的观点一针见血。

6.从表面上看,东南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都是同时从这个起点出发的,但并不是。

东南沿海地区至少有五个通商口岸,正处于从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过程中。现代工商业城市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农村农业人口向东南沿海地区城市的转移一直在持续进行。而工商城市的发展反过来又推动了东南沿海农业的商业化。计划经济的建立只是暂时中断了这个过程。东南沿海农村人口对土地的压力高于中西部地区。即使在计划经济时代,这种压力也迫使沿海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为工商业寻找出路。社队企业在公社时期的存在和发展就是证明。实行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东南沿海地区的乡镇企业在公社和大队企业的基础上迅速发展,农业逐渐向副业发展。东南沿海地区乡镇企业的迅速崛起和快速发展,得益于“时、地、人”的和谐。天气是人均耕地严重不足,历史上形成了强烈的非农经济谋生冲动;地理优势,即国内外市场的便利性;人们有很多“城市里的亲戚朋友关系”,可以为农村企业提供人才、技术和市场。当城市和国有企业改革缓慢而艰难地开始时,东南沿海城镇和村庄的快速发展,当城市和国有企业改革缓慢而艰难地开始时,东南沿海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占据了纺织日用产品的大部分市场。

7、村党委书记的心。现在大家都觉得没有官员是贪的。不喝不拿,就干净干净,别人也不会相信你。如果你明明不贪,别人觉得你贪,那不是明摆着要吃两亏吗?这种情况下,还不如贪心。做村支书的前两三年,最多吃吃喝喝,真的没赚到钱。这三四年,我赚了一点钱。闹多了,村民意见闹大了,去县里,市里上访上告,小官便当。村党委书记是村里的最高领导,对村的大小有最后的决定权。拿到二三万块还是挺容易的。比如乡干部来村里视察,一般都是去他家吃吃喝喝。他每次吃一百,就付两百。谁知道呢?修路、查村的时候,一般都去他家吃喝。他每次吃一百,就付两百。谁知道呢?他修路,打井,集资10万。他从包工头那里拿到了5000元的回扣。谁知道呢?审批计划生育名额分配、划分宅基地时,收到礼物也很常见。总之,不要太过分,不要太贪心,适可而止,一年拿两万到三万,真的不是问题。

在这本书等等中,他们都有自己的观点,这些观点都是建立在实际调查的基础上的。

通过阅读这本书“黄河边的中国”,我对转型过程中的红果社会有了一点了解。对农村社会状况有更好的了解。作为新一代的大学生,应该了解社会,了解江畔的古老土地。中国的现代化,其中农业现代化是最关键、最艰巨的任务。中国正在进行的改革始于农村,始于公社集体耕作制度向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转变。改革确实解决了农业产出和农民生活长期停滞的大问题,但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经济、* *和文化后果已经开始显现,有些还深藏在未来的发展中。因此,对农村社会的实际情况和问题进行广泛而深入的调查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黄河中国的母亲河,自古以来就以其丰富的乳汁哺育着中国中国的孩子,泛滥的河水给两岸人民带来了无尽的灾难。“黄河边的中国:一位学者对乡村社会的观察与思考”通过观察黄河附近的几个重要城市,再现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乡村社会存在的问题,令人反思。